美國科技業新鮮人雜談

移民身份,業內觀察,職場記錄

卓伯鴻
11 min readNov 8, 2022

前言

至2022年底,我將在 Azure Core Compute下的組工作1.5yr,藉此回顧一下2021/2022中與友人經常討論的身份問題,工作心得以及市場觀察。此篇的目的是紀錄並分享一些來美國2–5年會遇到的常見 QA。因為是以個人觀察出發,所以會具有不少主觀敘述,歡迎不同立場/意見一起討論。

移民身份

這部分是針對沒有美國公民/永久居留權 (a.k.a.)綠卡的人的討論串,以我個人對身邊朋友的觀察,來美國念書的台灣人中,約有1/4至1/3的人具有美國永久居留身分。如果你有永久居留身分,請直接跳過這個部分。

1. 誰需要拿到永久居留權(綠卡)?

如果你計畫在美國工作超過10年,那最簡單合法的路,就是透過綠卡來獲得在美國境內合法工作的權利。如果你還未確立長期工作的計畫,但至少希望工作超過3年,那拿到綠卡也會對在美國工作的阻力減小不少。如果你只希望短期工作(< 3年),那你就完全不需要綠卡。

2. 為什麼需要永久居留權?

首先,我先基本介紹一下,美國提供外國人的主要工作簽證管道。

(1) F1 OPT (w/ or w/o STEM extension): F1是給美國留學生的簽證,OPT則是留學生「於畢業之後,希望在美國工作已將自己所學,用於美國職場上」而提供的簽證。因此,F1 OPT的provider,是原先的學校(並不是雇主)。一般而言,OPT僅有一年的時間。由於美國希望能吸納更多理工背景(STEM)的人才,所以符合 STEM extension的學位,可以再申請 STEM OPT延長兩年(共計三年)的時間。OPT的申請並不需要提供雇主資訊,但是在OPT開始之後,申請人需要向學校提供被雇用證明。否則,若超過三個月(90天)呈現失業狀態,便會遭到移民局(USCIS)取消 OPT身份,並於緩衝期(Grace Period)後遣返回國。有一點需要非常注意,F1是不具移民傾向的簽證,全 OPT期間也是

迷思破除一: STEM Extension更新之後,失業期會繼續累積?

不會,STEM一開始,失業期會重新累積。

(2) H1b: H1b即是美國工作簽證,時限為三年,可以申請延長一次,共六年。H1b由雇主向移民局提出申請,每年有一次機會。假設你在 STEM學位畢業之後,將會有三次的抽籤機會。在十年前(2010),H1B的申請人數小於美國移民局每年提供的名額,因此並沒有抽籤一說。但近年的 H1B申請人數都遠大於總名額,故須參加 H1b lottery來決定有沒有機會抽到工作簽證,參加抽籤需付幾十美金的費用(一般由公司提供)。抽籤結果會在4/1公布,因此一般來說,公司方面通常會在每年2月要求員工填寫完工作簽證的基本資料,並把資料遞給移民局。

H1b lottery的中籤機率,一直是大家近年來關注的重點。抽籤時,主要會依照學歷,分開為BS池,MS/PhD池。學歷越高,中籤率越高。2021年general中籤率在25%左右,但是 MS/PhD池則接近50%。

H1b也允許換雇主,過程稱為 H1b transfer,是由下家雇主幫忙申請(原雇主完全不會知情),因此,是能很自由的跳槽的。此外,H1B允許有移民傾向

迷思破除二:如果正在辦綠卡,H1b的延長次數會被改成無限期?

如果你的國籍是台灣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錯。H1b僅針對綠卡有排期的國籍者(e.g. 印度,中國),提供無限延長H1B的政策。台灣人的綠卡申請並沒有排期,因此最多就是延長一次。

(3) L1簽證: 提供在美國的跨國公司,透過海外分部,吸納海外人才至美國工作提供的。以 L1-b(技術人員)來說,首次申請時有1年,最多能延長至5年。舉例來說,你原本在台灣Google工作,申請轉組至美國總部的組工作,Google便能幫你辦理 L1簽證來讓你能夠在美國工作。L1期間,不得任意轉換公司,且 L1允許有移民傾向。因此,一般來說,L1持有者,還是會持續抽H1b。

介紹完了主要提供工作的簽證種類,我們發現,不論是哪種簽證,都有時間限制,且都在10年以下,因此,透過永久居留權,獲得可以隨意工作的權利是必須的。

3. 該如何計畫申請綠卡?

綠卡(eb)的簽證下面又有分五個細項,一般來說,透過工作拿到的是 eb 1/2/3,其中eb 1的類別主要是高級管理人才,高級研究人才 (a.k.a. PhD)來申請的,eb 2/3則是提供給一般的技術人才。剩下兩個就不細說。

如果你是透過 F1 OPT開始工作:

第一步,肯定是先找一間有 sponsorship的公司。大部分的 mid size to big tech company都有 sponsorship,少數例外像是軍工產業(e.g. Boeing, Lockheed Martin)。雇主能以在美國找不到同等人才的理由,向移民局申請eb2/3類別的簽證,來要求將人才留在美國。但因為 F1簽證不允許移民傾向,因此大部分工司不希望員工在還是用 OPT的期間就開始申請綠卡,會希望員工至少抽到 H1b在開始幫他跑 eb2/3的流程。簡單來說,會像是:

畢業(2021年7月) -> 抽到H1b(2022年4月) -> 轉換H1b(2022年10月) -> 開始綠卡申請流程

但這時候,就有一個問題了,如果有人運氣不太好,抽三次 50%還是沒抽到 (12.5%)該怎麼辦呢?

選擇一:找一間具有海外分部的工司(基本上都是大公司),在 OPT到期之前,公司可以把你外派到其他區域(e.g. 加拿大溫哥華),讓你在該地工作一年,之後用L1簽證,將你召回至美國,就有五年的時間可以開始辦綠卡(因為L1允許移民傾向)。

選擇二:畢業就找一間願意幫忙 day1 sponsor 綠卡的公司,有一些大公司會願意幫忙 F1 OPT的員工,在上工第一天就幫忙跑綠卡的流程,因為STEM OPT總共有三年,因此在 OPT時間結束前,沒有排程的國籍者,都能辦完綠卡。有些公司雖然不是day1但是會在半年/一年之後開始幫員工辦綠卡,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想知道確切各間大公司的情況,請直接私訊並歡迎交流,這邊不方便直接公開。

4. 工作綠卡 (Eb 2/3)的申請流程

基本上大部分的步驟及時間,都將由公司的移民律師幫你處理,我僅以最粗淺的文字,說明各步驟的目的(其中省略相當多細節),主要流程如下:

PWD -> PERM -> I-140     -> 拿到綠卡
-> I-485

PWD: 公司用你的職位打廣告,以證明沒有同等的美國人 qualified,因此他需要雇用你,需要6個月。

PERM: 將前面整理的打廣告資料蒐集給美國移民局(USCIS),並等審核通過,大概需要6–8個月。

I-140: 其中一個移民文件 ,能加急件,可以在1個月內辦完

I-485: 最後的移民文件,申請 I-485就代表你的移民傾向,在此之前都不具備。從申請到拿到綠卡大概要6–8個月。如果你在這步驟時,還是 F1 OPT,移民律師會要求你在申請後,就不得任意離開美國,直到拿到綠卡為止。H1b沒有這個硬性規定,但一般來說,在身分轉換時,律師還是會建議不要任意離境。

5. Diversity綠卡是什麼?

Diversity綠卡是美國移民局,為了增加美國的 diversity而辦的一個綠卡樂透,簡單來說就是給美國少數民族的綠卡樂透。台灣也是其中之一,每年會在11月的時候由個人申請,並於隔年公布結果,因為申請不具備任何條件,所以全部的人都可以參加,以台灣人來說,每年中籤機率大概1–3%。中籤開始之後的申請流程,大約半年左右,必須在隔年的9月前完成所有流程,否則將會失效。一句話,不抽白不抽,我認為每一個想辦綠卡的人每年都該抽這個。

業內觀察

科技業是一個榮枯差距明顯的行業,恰好我開始工作的時候,2021後半年是景氣非常好的時期,由於美國政府還在疫情期間進行無限量化寬鬆 (QE)及印美元的政策,導致非常多的熱錢流入股市,帶動公司有更多錢能用於投資成長。舉例來說,Google在當年度總員工數量從130k成長到170k,足足成長了1/4。客觀來說,2021下半年找工作的人來是再幸運不過的。然而印鈔票帶來的後遺症非常明顯,便是通貨膨脹。

因此在2022年,美聯儲(FED)開始了一系列的升息以抑制通膨,導致科技股市迅速崩跌,熱錢流出的結果便是大量公司無法支撐2021年的擴張,便需要開始節流(a.k.a. 裁員)來減少營運開銷。就算是護城河深,資本雄厚的 big tech也難逃其壓力,必須進行結構性裁員(e.g. 拔除沒獲利的部門)。截至2022年十一月上旬,已經有相當多的公司裁員/預計裁員,甚至有一個網站Layoffs.fyi專門在記錄目前各間公司紀錄的情形,我截錄幾間中大型公司:

公司名稱 - 裁員占比 (實際人數)
Meta - 13% (11k)
Booking.com - 25%(4.3k)
Twitter - 50% (3.7k)
Better.com - 33% (3k)
Crypto.com - 30% (2k)
Snap - 20% (1.2k)
Coinbase - 20% (1.1k)
Stripe - 14% (1k)
Salesforce - 1% (1k)
Lyft - 13% (0.7k)
Argo AI - dismissed

其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規律,社交平台(依靠廣告分潤賺錢)與虛擬貨幣交易相關公司是2022年裁員重災戶,他們都在疫情期間依靠大量注入的熱錢成長迅速,在投資人撤走資金時,未建立穩定獲利模式(護城河)的公司,就必須調整支出,進行裁員。

講完了大環境對科技業的影響,那對於個人我們能有什麼選擇上的差異呢?

前提:我是(1) 希望在美國長期工作(五年以上)且(2) 積極申請綠卡 的人

個人建議:公司至少需要具有沒抽到 h1b的後路,能辦day 1綠卡更好。公司規模的話,盡量選大間且最好有產業護城河。

(1) 選公司與投資一樣,如果需要穩定回報,會傾向具有較好的環境容錯率的公司,一般來說,這樣的公司規模要大,並有多種的收入來源(e.g. Apple在筆電/手機/平板/App上都有收入),因此較少隨著大環境波動,公司策略穩健,因此個人能待在同間公司至辦好率卡的機率較高,不太容易在公司待到一半變經歷大裁員。

(2) 一開始沒有永久居留權的人,抵抗意外(e.g. 裁員)的能力差,必須在失業期間(e.g. OPT的90天, H1b的60天)重新找到新工作,才能避免遣返。

(3) 職涯前期,各家公司提供的offer variance遠小於資深職位。

結合(1)(2)(3),在職涯前期選一間大公司,穩定待到綠卡辦好(需要保守估計3年),是最佳解。畢竟並不是大家target哪間公司就能得到offer,找工作還是很看環境時機,因此,這邊的建議僅限於,有多個offer能夠選擇的情況。至於有成長性/符合個人興趣/工作內容有趣的中小型公司,可以等到身份確定之後再來考慮。

職場紀錄

這邊提出幾個我剛入職時,被提點的問題:

  1. 該怎麼問問題:新人加入公司時,基本上是什麼都不懂,這個時候也是可以狂問問題的時候。我覺得亞洲教育環境,有時候不太鼓勵大家問笨問題,但是做為新人在組內,是有權利問笨問題的(e.g. 組上習慣的開發環境怎麼設定:像是IntelliJ, Visual Studio怎麼set up debugger)。只要不是太基礎的問題就好 (e.g. git怎麼用)。
  2. Code Review:這是一件在學校學不太到的事,自己做project的時候,不會有人去嚴格的規範clean code, formatting, comments之類的細節,通常是主要邏輯 functionlity對了,簡單測試過,就當作寫完了。但是在公司(尤其大公司),code的可讀性跟測試,就必須嚴格把關,畢竟我們不希望在on-call自己寫的code的時候,一直出現bug要修。因此,我覺得在每次組員發了一個pull request的時候,都可以去試著讀別人寫的部分,並思考怎麼增加可讀性、是否有遺漏的corner case等等,更重要的是去觀察厲害的reviewer,是怎麼用人眼compile/run來抓出潛在bug的。我覺得要成為厲害的code reviewer是一個相當困難的事,因此可以多花時間在這個部分。
  3. 多講自己的意見:這點其實跟1. 很像,因為新人通常提出來的意見,都比較直觀,但是這不代表這個意見不應該被提出來,在討論design的時候,簡單有效的辦法會比等效但複雜的辦法更受欽睞,而且有時候提出一些直觀的想法,也能激發其他組員對於基於該作法上做出改進。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面試時,會鼓勵大家先提出brutal的做法,再慢慢改進,因為實際的project也會有類似的進程。
  4. 個人學習:我完全能理解下班很累不想再看其他需要動腦的東西的心情,但必須得說,學校裡跟業界碰到的實際案例確實差很多,像是distributed system通常不會碰到 kafka,但是很多公司都在用它做為 publisher / consumer 的 model。像是這些較新的技術,還是得花時間在下班後了解。

總結

希望這篇的一些QA紀錄,能幫大家省去一些找資料的時間,也希望新鮮人的工作經驗能幫助到準備正準備踏入職場的你!

--

--

卓伯鴻

Currently a Software Engineer @ Microsoft Azure Comp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