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業: 修正之後 (1-身分)

卓伯鴻
11 min readSep 9, 2024

--

前言

過了兩年終於想起自己的medium帳號,我目前仍然在Azure Compute Core下的組工作(3年多),剛好最近空閒的時間多了,就隨手整理這五年來個人的所見所聞。

Monument Valley, 6/2024

在這邊我想先續接前文 — 美國科技業新鮮人雜談,談談移民身分在這幾年的變化,如果本身擁有綠卡或美國公民的朋友請跳過此段,畢竟人與人之間的悲歡本不相通。

移民身分

在這邊,我會把觀點從 在台學生/在美學生/剛畢業的人 出發,想法也會是基於我這數年間的體驗。如果這整段濃縮成一個問答,便是「該如何留下來(美國)?」

階段一:上學

因為我覺得不論在美國念的是BS或是MS,要做的事情差異性並不大,所以就不分段討論,本質上都是要在畢業後找到工作並使用F1簽證附贈的三年工作機會OPT(+STEM OPT)。

(1) 如果現在還在念大學,

不論身在何處,暑假最大的任務就是「找到實習」,這點在美國念CS的大學生來說幾乎是共識,如果想在BS畢業就找到工作,有兩到三份的Software Engineer Intern幾乎是履歷上必備的,甚至最好其中都是big tech的經歷。

```

在這邊引用一個跟我很熟的同事分享他的經歷(同事是加拿大籍):

他說在加拿大如果是以當software engineer為目標的高中生的首選都是 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一個產學合作的program,甚至會因此拒絕University of Toronto(加拿大排名最好的大學)的 CS BS offer。原因無他,最大的保證就是這個program會讓學生每個暑假都去做實習,這讓念這個program的學生在大學畢業時擁有非常大的履歷優勢,並且在畢業後有巨大的校友優勢,因為這個program畢業的就業率是同行之最。

```

回到正題,就算學校並不強制在暑期實習,大部分的美國CS大學生還是會在每個暑假努力找尋實習的機會(並不是只有最後一年),我覺得這個現象非常值得現在還在台灣的大學生借鑑。不論是否畢業就想直接到美國念MS,在大學去實習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在公司工作更容易讓個人重新思考所學的不足之處。

(2) 到了研究所階段,

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通常只會有一次的實習機會,而這個實習的機會,也會傾向找有工作經驗的人(正職or實習)。基於身邊2023/24年來的朋友分享,現在MS CS台灣同學中,有成功找到實習的大概佔總數1/3。其中原本就有工作經驗的人找到的機率又遠大於沒工作經驗的人。

我覺得這個觀察很符合現行的就業市場需求,已經有太多的新人軟體工程師在市場上,公司方完全可以用更嚴格的標準來檢視新人求職者。因此,我不建議在台灣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人直接來美國念研究所找工作,並不是說100%會失敗,只是以現行的市場需求,失敗的機率不算低。個人建議的做法會是:大學畢業後在台灣工作兩年左右(外商尤佳)再申請研究所。

階段二:工作

上一篇所述,找到工作並不完全意味著找工作結束了。在經過了2022–24年的科技業調整(a.k.a.裁員)之後,移民局(USCIS)開始收緊了過往對科技移民相對寬鬆的態度。對於目前想辦法過度到永久居留的同學面前有兩座大山得跨過。

H1b

由於現行的大部分公司都沒有day1綠卡這種好事,退一步說,就算有day1綠卡,也沒有公司能保證在三年內跑完綠卡流程。所以在OPT用罄之前要先過度身分到工作簽證,才能無痛跑接下來的流程。整體來說,抽H1b lottery完全是個拚機率的事。
一年美國政府會提供85k個H1b簽證,其中20k是master cap,要求抽籤者必須在美國境內有master以上的學歷才能抽籤。剩下的65k就沒有限制,屬於全球有需求者都能抽籤。在2012-19年,大部分抽到籤的人都來自於科技公司的需求(這也正面反應了當時設立h1b的初衷)。

然而,在2020年後,剝削這個制度的人因為h1b登記的線上化急遽增加,因為抽籤的成本變低了,僅需10美元就能丟入一支籤(目前USCIS有在規劃將這個費用回復至250美元),所以大量的人力派遣公司(ICC)透過捏造需有的工作需求,並幫助與其簽約的員工進行抽籤。由於現行的規章僅在抽中籤之後才會審核該案符不符合h1b的規章,因此這些ICC完全可以在員工抽中籤之後,再讓員工想辦法找到真實的外派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就直接讓員工不丟申請。這個漏洞造成了大量虛假的籤進入h1b pool中。
因此就算2022年之後每年的工作機會都在遞減,h1b的抽籤人數一直維持在高點。從USCIS的網站上可以看到,在2020年前,每年抽h1b的數量大約是落在20萬人,而在h1b線上登記系統上線後,這個數字一度暴增到80萬,在2024年USCIS又緊急修補不允許一人多抽才回落到40萬。但心照不宣的事是,現行美國根本沒有如此多的科技就業機會,若按照實際職缺計算,40萬中有超過60%是虛假的籤。

這也導致最近幾年的h1b中籤機率落在25-30%附近,三抽不中的機率更是超過三成。我再前一篇文章中有講述如何應對這樣的場景(常規操作是L海外L簽證一年回歸或是轉入Day1 CPT學校)。
因此,對於毫無掌握辦法的機率事件,我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找一間有上述備案的公司。需要注意的事,很多公司會不願意收OPT只剩一年的同學,因為他們覺得要付給這個給人的簽證成本太高。

Employment-Based(EB) Permanent Resident (PR)
美國的永久居留(a.k.a.綠卡)主要有兩種不同的大分類。第一項是empolyment-based(eb),也就是雇主必須像美國移民局證明申請者的專業能力在美國不會排擠美國國民,具有非他不可的性質,因此需要幫此人辦理永久居留權,已讓申請者持續為公司工作。第二項則是family-based(fb),就是俗稱的依親綠卡,是由於家庭需求而生的永久居留申請。

在科技公司工作,大部分都符合第一項eb的種類,eb總共有分category 1–5。其中eb1大部分是給高端研究人才(如教授),或是高級管理人才(如公司vp)的快車道,通常審批很快,因為申請人數稀少。eb2是針對碩士以上的員工,eb3是針對學士以上的員工,eb4是宗教類別的特殊職業,eb5則是投資移民,條件是需要借給美國政府800k美元併用於投資美國產業,如果家庭經濟狀況允許也不失為一個辦法。

在此假設大部分的工程師都是bs以上的學歷畢業,能使用的通道也就只有eb2/3。這兩個種類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需要證明申請人的非排他性(不得占用美國國民就業機會)。因此,需要經歷一系列的證明申請。路徑分為兩條,其一就是regular case,需要拿到美國勞工局核發的PERM;另一條則是National-Interest Waiver (NIW),同樣也需要得到美國勞工局的批准。以下會詳細說明流程及適用情況:

(1) PERM

A. 首先,雇主必須根據招募時的應徵條件(job description)向美國勞動局(Department of Labor, DOL)申請PWD (Prevailing Wage Determination)。PWD,DOL會根據所在區域及工作性質計算出一個薪水所得。這個階段大致上需要排隊9個月左右,而這個PWD有效期限為一年。
B. 根據A拿到的PWD,雇主需要在就業市場上刊登職缺達一定時間(通常是兩到三個月),在此期間,不得有任何符合條件的美國人來申請該職缺,否則就算失敗。這個過程叫做Labor Market Testing (LMT)。
在2021年以前,許多大公司都曾經以鑽漏洞的形式來執行,舉例來說,在當地電台或是地方報紙上刊登求職資訊,以求萬無一失的LMT成功結果。在經歷多個big tech(e.g. Meta, Apple)與美國司法局(Department of Justice, DOJ)的LMT是否公平訴訟之後,雇主被規範在至少需要在官方求職網站上登錄該職缺。因此近幾年的LMT並不是100%會通過,而一次就通過最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C. 在順利通過上述兩個步驟之後,雇主便可向勞工局DOL申請PERM審核,這個步驟所需的時間有越來越長的趨勢,在疫情前,PERM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審核,在撰文當下,平均審查時間已經達到420天,也就是一年兩個月左右。這個階段基本上除了(1)申請人的薪資過低,低於年收入五萬美元 (2)有文件疏失,通過率幾乎是100%。
此步驟因為是證明需要額外外國人員工,所以公司在半年內不得裁員,不然就違背了PERM的宗旨,這也是相當多公司在2022–23年之間無法給員工辦綠卡的原因,截至撰文當下,大公司如Google, Amazon仍然不幫員工辦PERM-based PR。

有個相當重要的時間節點是,在申請PERM的當下,就會獲得Priority Date(PD)。舉例來說,如果申請日是1/1/2024,那該申請人就會獲得PD為1/1/2024。這個PD在後續步驟決定了排期要等多久。

D. 在PERM被批准之後,雇主便可以向移民局遞交I-140申請,這個步驟需要蒐集Employment Verification Letter(EVL)來證明該雇用者有具備PWD上的JD(e.g. 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就需要找之前工作的雇主證明)。所以建議EVL在A步驟制定PWD時,就先準備好。這邊有聽說小公司的律師因為對流程不熟悉,而在此步重投來過(回到A)。
通常I-140的審批時間在幾個月,這步驟可以向USCIS加急(Premium Processing, PP),便只需要兩周的時間。
P.S. 如果具備h1b身分,在I-140通過的時候,配偶的H4簽證便可工作(H4-EAD)。過了這步驟,對於移民局,該申請者已跑完所有需要檢查的審核。

E. 最後一個步驟I-485就是正式申請向美國移民的文件,至此等到移民局批准拿到PR卡,整個移民流程就算跑完了,這步驟等待時間(D之後)在三個月到一年多不等。在介紹完NIW的時間線後會一並說明PD的排隊規則。

(2) NIW

假設申請人在工作領域方面有特殊成就,像是publication跟citation數量都超過一定門檻,或是工作領域對國家利益有所幫助,像是現在的無人機、自駕車等科技前沿領域,便可使用EB2-NIW(此路沒有提供EB3)。

在過往,通常念PhD的同學會自行找律師來申請NIW,因為本身博士畢業需要的門檻與NIW需要的門檻會相符合。但現在在PERM審查日益嚴格的情況下,越來越多公司會想辦法讓沒有PhD的員工也使用NIW。而這樣的漏洞剝削也引起了移民局的關注,在2024年8月針對NIW的新規上路之後,NIW的通過率有顯著的降低。依照現行規則,通常律師會建議至少在業界工作五年以上再走NIW。

NIW的流程相對PERM較簡單:
A. 準備所有NIW需要的材料,如果由公司律師操辦的話,身邊的例子大概在六個月左右。準備的材料端看公司準備如何包裝。
B. 向USCIS申請I-140,等待時間在數個月,加急兩周。在移民居收到I-140後,會拿到Priority Date。

C. I-140批准後就是漫長的等待PD的過程,等到USCIS叫號之後才可以申請I-485 (後同PERM E步驟)

關於PD
由於現行申請到PERM的人超過每年可以核發的綠卡數量上限,所以移民局必須用Priority Date來決定誰的綠卡先排到隊。而EB2/EB3各自有各自的隊伍要排,因此PD就像是拿到排隊的號碼牌,在USCIS叫號的時候,才能上前去遞交移民申請文件,而USCIS轉給後台到PR卡製造完成的等待時間便是I-485的等待時間。
因此這也是為什麼PERM的等PD時間一般不會超過一年,而NIW在I-140批准後的等待時間大概在一年至兩年間,因為PERM是從file PERM(步驟C)當下就領號碼牌了,而NIW是在file I-140(步驟B)後才拿到號碼牌。

總結

不管是走PERM還是NIW,從開始辦理的那刻開始到最後拿到PR卡,整個流程跑完至少需要兩年接近三年的時間,這還包含了一路都順利的運氣成分。這樣的移民政策的轉變,也反映了當下美國就業市場的需求正在逐漸減少,美國已經不需要這麼多高技術人才移民了,尤其是在軟體工程師一塊。因此,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那些,即使認知到移民路艱辛,但仍懷揣著夢想而努力奮鬥的人。

--

--

卓伯鴻

Currently a Software Engineer @ Microsoft Azure Compute